close

體力的重要性在惡劣的天候中,更顯其重要性 (圖為南二段、雨中的塔芬池)




【登山安全的第一課】體力,戶外活動的基石

  雖然登山有很多技巧、很多技能、很多知識需要學習。但就像是任何一種高強的少林功夫,想修煉通通得從蹲馬步學起,「體力」這最最基本的條件,無疑的是戶外活動之中最根本的基石。


  提供一個容易想像的個畫面:大風大雨中,兩組人馬同在惡劣的地形中前進,A組的HP直是500,B組的HP值只有250,雖然B組的裝備比較好,抗風雨的能力是每小時扣50點,而A組要扣75點。這樣算來,A組擁有近七個小時的餘裕,而B組只有五個小時。

  別以為我刻意設定A組較佳的條件,事實上若是有完善的訓練計畫,每個人體力上的差距可以倍數為計;但是在裝備上,要價一萬五千元的狗鐵絲與賣場中350元的兩截式雨衣,他們的抗風雨能力卻未必有五成以上的差別。

  有良好的裝備與技能在戶外活動中,當然是大大的加分,但根本性的基礎,還是在於體力。以前社上有流傳這樣的一句話:「體力不好的話,就算是什麼都不會跟著嚮導走還是走得到目的地,但體力不好的話,哪裡也去不成。」是的,就算看不懂地圖,不擅使用指北針,體力好的話,跟著嚮導走也能走到三角點。若是不慎走丟了,又不會判位,待在原地不動與時間耗下去等待救援,體力好的人就有更多優勢,並且能保持清醒、做出正確的判斷。

  練體力的方式很多,最好的是能夠往山上跑。不過大家大多住在城市裡,跑操場是最簡便而且有效的方式,至少要可以跑完400M操場10圈吧。

  提供幾個關於跑操場的心得:若無法一次跑完10圈,那剩下的就把它走完,比如說一開始只能跑三圈,那剩下的七圈用走的方式走完,下次訓練時再多半圈,剩下的6.5圈用走的走完,以此類推,最後總是能夠跑完10圈的

  跑操場時常常不知自己跑幾圈了,這時可以從最內圈跑起,一層一層往外跑。一般PU操場跑道上都有數字,從1到7,再從6-4這樣正好十圈,跑步嘛,讓大腦放鬆,不用一直惦記著這樣很累。

  若你有額外的興致,不妨順時針、逆時針交錯著跑,這樣對於雙腳的肌肉有更均衡的發展。

  最後,跑步前請挑一雙好的跑鞋,若是跑個幾公尺腳底板就覺得痛,那就是穿了不適合跑步的鞋。這時候請花錢去買一雙,或是就停下來不要跑了。跑步是要讓自己更健康,卻因為跑鞋不良造成運動傷害,那又何必呢?



背包裡的裝備,可說是登山者身體器官的延伸 (圖為南湖大山思源登山口)




【登山安全的第二課】正確的戶外裝備

  登山裝備乃是一門廣博的學問,而且每一個動作裡都有細節,講十天十夜也講不完。在此只是略提重點,往後有機會再說。

  一.從「頭」開始說起的話。在台灣登山,帽子或頭巾幾乎是每個新手都必要的。雖然沒有正式的研究文件證實,頭部的保暖與高山症有絕對直接的關係,但是經由頭髮汗溼風吹而誘發高山症的案例,總是在前輩教誨後輩的場合流傳著,小弟我本人也有一次因為疏於頭部保暖而得到高山症的經驗,因此我相信頭部的保暖是重要的。

  頭部保暖的重點,在於太陽穴的部份。以能夠包覆住太陽穴的厚毛帽為優先考量,能夠遮住太陽穴的頭帶甚至比只能遮住頭髮的厚帽子效果更加。材質除了能夠保暖外,若能夠防水那就更棒了


  二.再來是衣著方面。現代登山多推廣「三件式」的穿法,雖然有些有其他的穿法和理論,但其原點都由傳統「三件式」改良而來。三件式簡而言之就是「內層排汗」、「中層保暖」、「外層防風雨」的穿法。

  內層保暖的重點在於「絕對不要穿棉質」。棉質會吸水,而且吸水後就無法保暖、體溫無法將棉纖維中的水分蒸散,如此便會一直帶走表皮的體溫,在惡劣的天候中造成人體失溫的狀態。因此務必選擇「人造纖維」材質的衣服,即洗標上標示POLYESTER的衣物即可。

  中層衣的目的,則是為了維持體溫,其選擇就真的非常非常多了,而且保暖材質眼花撩亂,讓人難以選擇。由於羽絨製品遇水即失去保暖效果,因此個人認為羽絨不適合當中層衣。個人認為理想的中層衣是羊毛纖維、內層有刷毛以留住空氣,能夠將排汗衣散逸出來的水分再次透出,而外層能有輕度的防撥水功能。不過能夠如此齊備,又要便宜的衣服真是難找。新人若不想花大錢,只要選擇人造纖維+內層刷毛的衣物即可。

  外層衣有兩個目的,一是防風、二是防雨。若要將這兩個目的和而為一,通常就是得花大錢買Gore-Tex或同級類似的材質。因此新人可以分開這兩樣功能。防風的話一般機車風衣即可,目的在於不要讓風直接吹進身體裡。注意下襬最好要有束帶的設計,風大時可束緊以免冷風灌進身體裡。

  防雨的話就是一般雨衣即可,以兩件式的雨衣為宜。因為兩件式的雨衣比較方便山區活動,一般斗篷式的雨衣,開闊的下襬容易採到並跌倒。而且雨褲還有令一好處,就是配合綁腿穿在雨褲內層,可以防止雨水流進鞋中,真是一舉兩得。


  三.行進中的鞋與杖。一般來說,如果是適於初學者路線,如玉山主北、雪山主東、合歡五峰、南華奇萊南、南橫三山、嘉明湖等路線,若天氣與狀況良好的條件下,是不太需要穿著登山鞋的。登山鞋的特性在於硬鞋底與腳踝的包覆性,因此適於崎嶇的泥土岩石路面,不適於平坦的硬路面。若是路況良好,穿著一般的運動鞋即可。

  相形之下,登山杖反而比較重要。台灣不管哪座山,幾乎都會遇上陡下坡的坡面。這時登山杖能夠分擔身體的重量,避免所有的重量都由雙膝負擔。基本使用法如下:上坡的使用方法是將登山杖縮短,先將登山杖定至高位,在用雙手力量撐起身體往上。下坡的方法則是將當山杖放長,下坡時先將手杖定至低位,在用雙手的力量輔助雙腳往下。

  登山裝備是一門迷人的學問,先大概講到這邊吧,以後有空再寫一些更詳細的東西囉....


陽光下的美麗的森林,但重重密林卻也容易讓人迷失其中 (圖為花蓮秀林的木瓜山)



【登山安全的第三課】迷途的處置與基本概念

  根據統計,迷途在山難中是最容易發生的山難事件。台灣雖然地小,但是山區地形錯宗複雜,而且植被多樣,很容易造成視覺上的迷失。一般來說,若非是常走或路跡開發明顯的山徑,在山上遇到一小段迷路是很常見的事情。

  因此在戶外具備使用指北針、地圖來進行判位的能力是一項重要的能力。但是每個人經驗不同,判位出來的結果就可能會有所錯誤,這時候迷途的處置就十分重要。

【S.T.O.P. & Hug a tree 你一定要記得的登山口號】

  在登山戶外活動中,若不幸單獨迷路,這句話將是你的救命錦囊。何謂「S.T.O.P.」?這是以下單字的縮寫:

(1) S就是Stop─ 停止任何的行動,讓自己先冷靜下來,慌亂無助於思考,常常會把人帶向更糟糕的狀況去。
(2) T就是Think─ 思考並回想,思考自己現在的狀況,想一想可能迷路的地點。
(3) O就是Observe─ 觀察地形及環境:身旁自然環境有哪些可用的資源,又有那些危險因子?
(4) P就是Plan─ 計劃,如何選擇和計劃一個恰當的地點來避難及等待救援?
(5) 仍然是Stop─ 停止任何的行動。

  「Hug a tree」在執行S.T.O.P.的同時,你可以選擇一棵大樹,抱著它,或是靠在樹幹旁邊。人類古老的記憶理,大樹提供給人遮風避雨的依靠。當人類情感慌亂時,大樹有一種真實帶給人安全感、撫慰人心的力量。我曾在能安萬大南流域一帶的森林裡迷路,那時無邊無際的恐懼感是非常真實而駭人的。我的確選擇一棵大樹,依靠著它,向它傳達我的心跳與呼吸。於是我感到有一股安定的力量從胸口傳入,慢慢的,慢慢的,我能冷靜並思考了。讓我靜下心來、擬定計畫、尋找目標,最後安然脫困。讓我真切的體驗到「S.T.O.P. & Hug a tree 」這兩具口號的力量,


【緊急避難的準備】

  雖然大背包很重又很不舒服,尤其迷途心急時肩上的負荷更叫人難受。但是我們必須將它視為身體器官的延伸,決不可將背包離身,尤其是單獨迷途時更顯重要!

  若是一小段迷途,低音哨是很好的呼喚夥伴的工具。由於波長的關係,低音可以繞過較多的屏障有比較遠的傳送距離,但是人的大聲呼喊卻都是高音,而高音容易被樹木岩石吸收掉,因此低音哨是個很好提示位置的工具,可以讓自己更容易被發現。

  若有判位的能力,那通常可以快速脫離迷路的狀態。但有這樣的能力也要有這樣的工具,因此指北針、地圖自是不可缺少,當然,若有GPS那是最佳,可以精準無誤的確認自己的所在。

  山區最害怕的,就是失溫的危險,只要不失溫,維持最基本的生命跡象越久,就越有機會爭取到救援。背包裡面必須有各樣避免失溫的東西,就是你的雨衣、保暖衣、睡袋。背包裡面必須要有一個大塑膠袋(黑色大垃圾袋),在危急時可這個垃圾袋套在身上,在口鼻處挖個小洞,如此一來就是一個可以遮風避雨的緊急避難帳!還可以準備一張避難毯,這是一種鋁箔作成的大片薄塑膠膜,鋪在地上可以隔絕地上的溼氣以及減少自身熱氣散逸,更可用來反光提示位置,真是一舉數得的好物。

  除此之外也必須要有照明用具,含頭燈、或是火柴、火種。雖然以LNT的觀念來看生火是能避免則避免的行為,但是若危急時還是可以生個火堆,保持溫暖並且克服人類對黑暗的恐懼。

  最後就是必須有高熱量的備用食物,糖果、巧克力是不錯的選擇。在急難時克制並且妥善的規劃食物的分配,盡量位自己爭取到更多維持生命跡象的時間。

  也因此,若是離開營地的攻頂行程裡,我們所攜帶的攻頂背包之中,都必須有上面提到的東西,因為攻頂的路程中,也是有可能迷路的。再次整理背包裡必放的避難物品:低音哨、判位工具(地圖、指北針,或GPS)、雨衣、保暖衣、頭燈、大垃圾袋(或避難帳)、避難毯、火種、備用的高熱量食物。


【迷途行走的原則】

  若評估之後,自己認為時間裝備充裕、有信心可以脫離迷途,那以下幾件事是迷途行走的建議:

 1. 往山上走而非往溪谷中走

  我們小時候都有聽過這樣的寓言故事:有一個人在山裡迷路,過了幾天他自己悠然的走出來了。有人問他說你怎麼走出來的,那個人說:我知道水都往下流,沿著溪流走就可以離開山區。大家聽了恍然大悟,紛紛都說他是個聰明的人。

  山區迷路沿著溪流走,這樣真的聰明嗎?在世界上其他地方或許是吧,但在台灣卻是萬萬不可。登山迷路,絕對,絕對不可以沿著溪谷走!

  大家都知道台灣山多高峻溪流短急,也因此台灣的溪流地形變化非常非常大,高瀑、深潭、危崖、峭壁樣樣不少。最可怕的是一種分段峽谷瀑布的地形,也就是上下為急瀑、中間藏深潭,兩側皆峭壁峽谷的地形,走入其中若無溯溪裝備絕對無法出來,等於是走入死穴,別說是被救援,甚至連屍體可能永遠都不會被發現。

  因此千萬不要被那則害死人的寓言給欺騙了,若是迷途千萬不可沿著水路,相反的,應該越往山上走。以台灣的山形來說,大致上是越往山上的地形越為單純,視野也越好,甚至可以看到目標山徑。確立自己身處的位置,並且有了標的可以前進,這才能開始走,也才有機會回到正路,脫離迷途。


 2. 勤做並詳實的記錄

  一個登山者記錄自己的步伐是一件重要的事。記錄除了可以下山後整理給其他人,在山上時也是讓自己回想原路的最好指引。

  當然,那也是需要詳實的記錄。有許多人的記錄是這樣05:00登山口,06:00七卡山莊,09:00雪山東峰.....這種記錄毫無意義,根本就是製造垃圾。

  一份好的記錄,最好能夠把每個點都對應到地圖上面,並且有詳盡的地貌描述。當迷途時,翻開記錄本,推演上一次記錄點的位置,觀察現地的植被與地形再對照,往往能很快的知道身處何方,有機會更能找回原路繼續行程。

  若是迷了路找路,更應該詳盡的觀察及記錄,不但能避免重複走,也有助於自己釐清地形和自身的關係。


 3. 向人宣告自己的狀態以及位置。

  通常迷途深處,並且又被重新被搜救成功的人通常都會做這樣的事:留字條。講起來好像是辦公室留言本一樣,但是留字條這件事卻是非常重要的,他會給搜救人員無比的信心,還有更明確的搜救方向。

  字條上可以描述自己現有的裝備、身體狀況,以及接下來想要找的路與方向。通常有經驗的搜救人員,若是知道迷途者的裝備狀況,就大約可以推算出可以延續多久的生命跡象,增加搜救成功的機會。

  雖然亂丟色垃圾是一樣糟糕的行為,但是生命危急的此刻,這些垃圾反而可以給人指引。最好的方式就是將垃圾以不自然的方式擺放,像是將包裝紙綁在樹枝上之類的,讓垃圾看起來很刻意,這樣都能提示後人自己出現過的位置,是很好的指引。


 4. 如果可以,盡量不要脫隊

  這是我不喜歡大隊的原因,每個人腳程不同,人數一多就會將隊伍拉得很長,領嚮往往無法兼顧每個隊員,許多山難就這樣發生了。例如近期的嘉明湖山難事件,即是領嚮不顧隊員,放任無豐富經驗的隊員獨自行走造成的遺憾。

  基本上理想中的隊伍是六人以下,而且隊伍中最後一個人(領隊)能夠在視覺或聽覺所及之處,能掌握所有人的行蹤。當然這是在隊伍有新手的情況之下,若成員每個都是高手,那其實不用這樣約束。


  以上是一些登山安全的觀念集結,其實登山安全的知識與條目非常之多,以上只是一些簡單的概念,先讓大家了解,那我們之後上山能夠更順利,也更安全。


快樂的上山,也要快樂的平安下山 (圖為干卓萬乳形峰營地隊員合照)



  

延伸文章:【登山講古】態度,給新手的第一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阿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0) 人氣()